7. 脾血管肉瘤: 又称恶性血管内皮瘤,脾脏最常见的非淋巴来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罕见, 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, 极具侵袭性, 常伴肝脏、骨骼等远处转移

► CT、MRI表现

口 单发或多发

口 CT低密度,境界不清,可见囊变、出血、钙化

口 MRI∶T1混杂低信号,T2不均匀高、低混杂信号;出血则表现为T1、T2均为高信号,肿瘤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积,T1Wl、T2WI均为低信号。

口 脾脏体积不均匀性增大、轮廓改变

口 易出现自发性破裂,导致脾脏包膜下积血和腹腔积血。

口 增强扫描∶从边缘开始强化,逐渐向中央充填(强化方式与脾脏血管瘤类似);多囊变,囊变区增强各期均无强化。

8. 脾淋巴瘤

► 分型1

脾原发性淋巴瘤:少见,诊断标准为仅有脾脏和脾门淋巴结受累;

全身性淋巴瘤脾浸润。

► 分型2

霍奇金淋巴瘤(HL):40%开始即有脾浸润;

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∶约67%有脾浸润。

► 分型3

①均匀弥漫型,弥漫性脾肿大,无明显肿块形成。②粟粒样结节型

③多肿块型,多发2~10cm大小肿物

④巨块型,孤立性大肿块(罕见)

► CT、MRI表现

口CT∶等密度或稍低密度;

口 MR: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,T2WI稍高或等信号,DWI等信号或高信号,ADC等或稍低信号

口 增强扫描:低强化,静脉期显示较好

口 其他:脾脏肿大,淋巴结肿大,其他器官受累密度/信号均匀,强化均匀

►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,需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

 

来源:《脾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》课程。

声明: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,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