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 脾脏概述
◆ 脾脏属于网状内皮系统,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
◆ 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
◆ 脾脏血运丰富
◆ 增强早期“花斑脾”(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,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“开放循环”到达脾静脉,余下的血液经过”封闭循环”直接建到达脾静脉,后者更迅速。
◆ 脾脏病变较少,认识不足
◆ 扫描技术∶强调门脉期及延迟期;MRI优于CT
口 脾脏病变分类
◆ 原发性肿瘤:类肿瘤性病变(脾囊肿、错构瘤)、脉管源性肿瘤(血管瘤、淋巴管瘤、窦岸细胞血管瘤、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化、血管肉瘤-血管内皮肉瘤)、淋巴性肿瘤(淋巴瘤)、其他(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、脂肪瘤、恶纤组、纤维肉瘤、平滑肌肉瘤)
◆ 继发性肿瘤:血液系统疾病(全身性的淋巴瘤、白血病、骨髓瘤等累及脾脏)、转移瘤
◆ 感染性病变:脓肿、结核
1. 囊肿
► 寄生虫性囊肿:可以呈单纯囊肿样表现(棘球蚴病);也可表现为囊肿内见子灶,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,伴有囊壁或囊内钙化表现(包虫囊肿)。
► 非寄生虫性:真性少见,约占所有良性非寄生虫性囊肿的10%;假性与外伤、感染、梗死有关;其次为胰腺炎并发症
► CT∶水样密度,边缘光滑,部分见分隔,增强无强化。少数见囊壁弧状钙化。外伤内由于出血和机化,囊内可见混合性密度。
► MRI∶ T1WI低信号,T2WI均匀明显高信号。若伴钙化则囊壁信号不均。外伤性囊肿信号不均。
2. 错构瘤:由正常脾脏组织(红髓、白髓)比例紊乱而形成,少见
► 病理分型:(1)红髓型(大于80%)主要由失调的脾窦构成(2)白髓型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(3)混合型红、白髓成分比例相似(4)纤维型纤维组织超过其他成分
► CT:低或等密度肿块,位于脾内或包膜下,极少数可伴有钙化,多无脂肪成分。
► MRI
T1WI等或稍低信号。
T2WI∶红髓型多呈稍高信号。T2低信号为诊断重要征象(若病灶内红髓脾窦窄小或无扩张,且含有一定比例的纤维组织,则为低信号;病灶内含铁血黄素沉着也造成其信号降低)
DWI上以低信号为主。
◆ 增强扫描∶
► 动脉期3种强化类型①弥漫不均匀轻度强化红髓型②灶周斑片状强化③明显均匀强化(少数,主要见于小病灶,与脾脏血管瘤类似,病理上病灶内红髓脾窦明显扩张)
► 门静脉期:病灶呈渐进性强化,趋近于强化均匀
► 延迟期:等密度或稍高密度(红髓内对比剂滞留并且廓清延迟造成的,多见于红髓型);少部分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脾脏实质(白髓型)。
► 部分病变内含有纤维瘢痕组织,在延迟期可出现强化;如病变内有囊变,则增强扫描可见无强化区
来源:《脾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》课程。
声明: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,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。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